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因岩骨位于颅中、后窝交界处,无论岩骨的中窝部分或后窝部分骨折,只要伤及中耳腔,则皆可有血性脑脊液进入鼓室。若耳鼓膜有破裂时溢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甚至由鼻后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孔溢出,酷似前窝骨折所致之鼻漏,较易误诊,应予注意。
脑脊液腔与颅外相通,有脑脊液漏出者称为脑脊液漏。脑脊液不断流失引发头痛,多采用内科治疗,超过1个月仍有漏液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颅外伤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现象。脑脊液漏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事故性或医源性和自发性。其中以外伤性为主,自发性较为罕见。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脑脊液漏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其中以外伤性最为多见,主要由外伤和颅底鼻窦手术引发。非外伤性脑脊液漏又可分为:①正常颅压性(可由先天畸形、局部萎缩、颅骨骨髓炎引起);②颅内压增高性(可由颅内肿瘤直接或间接造成,也可由阻塞性或性脑积水造成)。根据漏出部位还可分为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及脑脊液皮肤漏。
病因
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在各种脑脊液鼻漏中,以外伤最多见。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颅中窝底骨折后致使中耳上部的脑膜被撕裂,同时造成鼓膜破裂,则可以造成脑脊液从外耳道向外渗漏形成脑脊液耳漏。耳漏和鼻漏主要提示可能发生颅底骨折,并且由于感染可能从耳或鼻传染到脑膜, 可能有并发脑膜炎的危险。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脑脊液漏是因为颅骨骨折的同时撕破了硬脑膜和蛛网膜,以致脑脊液由骨折缝裂口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使颅腔与外界,形成漏孔,空气亦能由此瘘孔逆行逸入颅内造成气颅。
筛骨板和额窦后壁骨板甚薄,并与硬脑膜紧密相连,外伤时若骨板与硬脑膜同时破裂,则发生脑脊液鼻漏。颅中窝底骨折可损伤较大蝶窦之上壁而致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因岩骨位于颅中、后窝交界处,无论岩骨的中窝部分或后窝部分骨折,只要伤及中耳腔,则皆可有血性脑脊液进入鼓室。中耳乳突天盖或咽鼓管骨部骨折造成的脑脊液漏可经咽鼓管流到鼻腔,成为脑脊液耳鼻漏。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系手术所致,如中鼻甲切除术或筛窦切除术使筛骨筛板损伤,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等。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较少见,常因肿瘤或脑积水等原因所引起。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最为罕见。
脑脊液伤口漏即皮漏,几乎均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多见于火器性脑穿透伤,因为硬脑膜修复欠妥或因创口感染愈合不良而引起。若脑脊液漏直接来自脑室穿通伤时,常有大量脑脊液流失,不仅全身情况低下,而且往往导致严重脑膜炎及脑炎,尤其是儿童患者,要及时进行清创、修复。脑脊液经由鼻腔、耳道或开放创口流出,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合并症。
临床表现
伤时血性液体自鼻腔,耳部流出,痕迹的中心呈红色而周边清澈,或鼻孔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成不结痂状,在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流量增加。脑脊液不断流失而引发头痛。或漏水较少, 但晨起时发现枕边潮湿。也有仅表现为反复颅内细菌性感染, 鼻漏并不明显。一般发病多在颅脑外伤、手术或副鼻窦手术后, 少数患者仅有过轻微颅脑外伤史或喷嚏后发生鼻漏。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确定是否为脑脊液鼻漏,依据葡萄糖定量分析,其含量需在1.7mmol/L(30mg%)以上,排除泪液机血液的污染即可确诊为脑脊液。耳鼻漏的排除除询问有无耳聋、耳闷、头晕等症状外, 可行耳镜检查。
确定瘘孔位置:临床观察: 漏液流量多而快时,瘘孔常较大,可能与蝶窦、颅底脑池相通。恒定由一侧鼻孔漏液者,瘘孔常在该侧。鼻内镜检查常用于脑脊液鼻漏的定位诊断,量多的脑脊液鼻漏可见清亮液体自某一位置流出或呈搏动性溢出,按压同侧颈内静脉有助于脑脊液鼻漏的定位诊断。另外,应用影像学的检查方法:高分辨率CT或MRI脑池造影也有助于脑脊液漏的定位诊断。
鉴别诊断
诊断不困难,如流出的脑脊液少而血液较多时,常和单纯出血难以鉴别,这时可将流出的液体滴在吸水纸上或纱布上,如果很快看到血迹周围有一圈被水湿润的环形红晕,即可确定混有脑脊液。间断或少量的漏出应和变应性鼻炎或血管运动性鼻炎相鉴别。若耳鼓膜有破裂时溢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甚至由鼻后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孔溢出,酷似前窝骨折所致之鼻漏,较易误诊,应予注意。